蘋果(學名Malus pumila Mill)薔薇科蘋果亞科蘋果屬植物。落葉喬木。其果實富含礦物質維生素。可做成可口的蘋果汁。
在中國的歷史
蘋果原產於歐洲和中亞細亞。哈薩克的阿拉木圖有蘋果城的美譽。中國古代的林檎、柰、花紅等水果被認為是中國土生蘋果品種或與蘋果相似的水果。蘋果在中國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,漢武帝時,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。但也有看法認為,林檎和柰是現在的沙果而非蘋果,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元朝時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的。
現代漢語所說的「蘋果」一詞源於梵語,為古印度的另一種水果,在佛經中被稱為「頻婆」,後被漢語借用,並有「平波」、「蘋婆」等寫法。明朝萬曆年間的《群芳譜·果譜》中,有「蘋果」條,稱「蘋果:出北地,燕趙者尤佳。接用林檎體。樹身聳直,葉青,似林檎而大,果如梨而圓滑。生青,熟則半紅半白,或全紅,光潔可愛玩,香聞數步。味甘松,未熟者食如棉絮,過熟又沙爛不堪食,惟八九分熟者最佳」。許多中國農學史、果樹史專家認為這是漢語中最早使用「蘋果」一詞。
蘋果在中國古代又稱「柰」或「林檎」。李時珍說:「柰與林檎,一類二種也,樹實皆似林檎而大。有白、赤、青三色,白者為素柰,赤者為丹柰,青者為綠柰」和「林檎,即柰之小而圓者,其類有金林檎、紅林檎、水林檎、蜜林檎、黑林檎,皆以色味立名。」。而《食性本草》中亦有說「林檎有三種,大長者為柰,圓者林檎,小者味澀為梣。」
中國土生蘋果品種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、山東等地廣泛種植,其特點是產量少、果實小、皮薄、味道甘美,但不耐儲存,容易破損,因此價格昂貴,清朝時期北京旗人用其當作供果。清朝末年,美國人在山東煙臺等地引進西洋品種蘋果,日本在日俄戰爭之後,也在關東州的熊岳設立農業試驗基地,引進西洋蘋果併進行雜交改良。民國時期以後,西洋品種蘋果逐漸在中國市場上佔據主要地位,中國土生品種蘋果逐漸被果農淘汰,種植範圍不斷縮小,最後僅河北省懷來地區有少量保存,但這些果樹也於1970年代前後在中國滅絕。
形態外觀
開花的蘋果樹落葉喬木,樹高可達15米,栽培條件下一般高3~5米。樹幹灰褐色,老皮有不規則的縱裂或片狀剝落,小枝光滑。葉序為單葉互生,橢圓至卵圓形,葉緣有鋸齒。傘房花序,花瓣白色,含苞時帶粉紅色,雄蕊20,花柱5。果實為仁果,顏色及大小因品種而異。
習性
喜光,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。最適於土層深厚,富含有機質,心土通氣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。
品種
有超過 7,500個已知品種。良種:「紅星系列」,「紅富士」,「喬納森」等。美國的名種有:Red Delicious (香港稱地利蛇果,簡稱蛇果。台灣稱為五爪蘋果),Gold Delicious 等。除鮮食的品種外,尚有烹調用的蘋果。由於蘋果的果酸有保持水份的作用,適宜烤焗。
營養
蘋果做的甜點(糖蘋果)蘋果含有大量的果膠,這種可溶性纖維質可以降低膽固醇及壞膽固醇的含量。一中等大小未削皮的蘋果可提供3.5克的纖維質(即使削了皮,也含2.7克的纖維質),是營養專家建議的RNA的百分之10以上,而且僅含80卡路里的熱量。「美國生理學期刊」的研究指出,在深紅色的生果皮,如蘋果及提子等,均驗出有Resveraltrol。該物質可減少呼吸系統包括氣管及肺部等發炎,從而控制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病癥。
蘋果中的果膠和鞣酸有收斂作用,可將腸道內積聚的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。其中的粗纖維能鬆軟糞便,利於排泄;有機酸能刺激腸壁,增加蠕動作用。在中國的歷史
蘋果原產於歐洲和中亞細亞。哈薩克的阿拉木圖有蘋果城的美譽。中國古代的林檎、柰、花紅等水果被認為是中國土生蘋果品種或與蘋果相似的水果。蘋果在中國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,漢武帝時,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。但也有看法認為,林檎和柰是現在的沙果而非蘋果,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元朝時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的。
現代漢語所說的「蘋果」一詞源於梵語,為古印度的另一種水果,在佛經中被稱為「頻婆」,後被漢語借用,並有「平波」、「蘋婆」等寫法。明朝萬曆年間的《群芳譜·果譜》中,有「蘋果」條,稱「蘋果:出北地,燕趙者尤佳。接用林檎體。樹身聳直,葉青,似林檎而大,果如梨而圓滑。生青,熟則半紅半白,或全紅,光潔可愛玩,香聞數步。味甘松,未熟者食如棉絮,過熟又沙爛不堪食,惟八九分熟者最佳」。許多中國農學史、果樹史專家認為這是漢語中最早使用「蘋果」一詞。
蘋果在中國古代又稱「柰」或「林檎」。李時珍說:「柰與林檎,一類二種也,樹實皆似林檎而大。有白、赤、青三色,白者為素柰,赤者為丹柰,青者為綠柰」和「林檎,即柰之小而圓者,其類有金林檎、紅林檎、水林檎、蜜林檎、黑林檎,皆以色味立名。」。而《食性本草》中亦有說「林檎有三種,大長者為柰,圓者林檎,小者味澀為梣。」
中國土生蘋果品種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、山東等地廣泛種植,其特點是產量少、果實小、皮薄、味道甘美,但不耐儲存,容易破損,因此價格昂貴,清朝時期北京旗人用其當作供果。清朝末年,美國人在山東煙臺等地引進西洋品種蘋果,日本在日俄戰爭之後,也在關東州的熊岳設立農業試驗基地,引進西洋蘋果併進行雜交改良。民國時期以後,西洋品種蘋果逐漸在中國市場上佔據主要地位,中國土生品種蘋果逐漸被果農淘汰,種植範圍不斷縮小,最後僅河北省懷來地區有少量保存,但這些果樹也於1970年代前後在中國滅絕。